珍爱生命,远离毒品。

       [17-2-16]
内容查看
汽车险:亏本的买卖为何抢着做
查看次数:1483
<转载>   
     不久前,中银保险江苏分公司在南京成立。业务刚开张就杀入车险圈,给已经白热化搏杀的车险市场再添一把火。
  省保监局介绍,目前,我省从事车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已达到20家。也就是说,所有中资财产保险公司家家都涉足车险业务,车险占了财产险75%的份额。上半年,全省车险保费收益63.32亿元,同比增长48%。
  车险市场的迅速增长源于机动车数量的持续上升。车险的巨大诱惑引得各家保险公司纷纷使出浑身解数。有的不断变化营销策略,推出“套餐制”,用主险搭配附加险的方法扩大业务覆盖面;有的从更新险种入手,通常一两周就要调整一次险种,及时推出新品种,诸如盗抢险、自然灾害险、玻璃破碎险、轮胎爆炸险等;有的将汽车销售商纳入了编外保险业务员范围,还有的干脆提供汽车生产、销售、售后服务和保险“一条龙服务”……
  然而,透过这纷飞的硝烟,有个现象却令人费解。采访中,多家保险公司都声称,自2003年费率市场化以来,车险业务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。保险公司的这种说法在省保险行业协会也得到证实。那么,“不赚钱的买卖”为什么还争着做呢?
  老钱是一家保险公司的部门经理,对保险公司的过门关节了如指掌。他说,企业的最终目的当然是赚钱,关键看如何算账。谁都知道,车险是财险业务的大头,现在汽车增长这么快,这样巨大的市场保险公司不会视而不见。单看一个单子甚至整个车险是赔的,但业务是触类旁通的,各家保险公司实际上都将车险作为扩大宣传、揽来其他业务的重要平台。比如,给用户办理交强险,就可以掌握客户资料,成为开发其他险种的潜在市场。特别是私家车,虽然赔付率最高,但车主对家庭财产险的需求也是最大的,这恰好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利润来源。
  完善业务,稳定队伍,也是保险公司硬着头皮做车险的原因之一。一位在保险行业摸爬多年的业务员说,现在,保险业务员“跳槽”再平常不过了,大家图的就是多一点收入,哪家公司给钱多就去哪家,反正业务差不多,至于公司是盈是亏,与业务员不相干,只要完成业绩点就行。而公司方面则要尽量保持员工队伍稳定,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。因此,不少公司规定,做车险的业务员“允许三年亏损”。
  对于广大车主而言,车险市场的充分竞争带来的首先是价格优惠。私家车主黄女士说,她的“别克君威”如果单保“车损险”、“三者险”两个主险加上“不计免赔”,一年要交5200多元,现在保险公司将三者捆绑再加一个盗抢险作为“套餐”提出,总共是4100多元。虽然并非“套餐”中的每一款都是自己需要的,但毕竟多了一个险种,而且价格更优惠,还是划算的。不少车主表示,保险公司和营业点的增多,使得办理相关手续也方便多了;现在一般都是业务员主动上门服务,有的通一个电话就能搞定。
  当然,也有少数保险公司为争抢市场、减少亏损,给消费者利益带来了损害。周先生是私营老板,有3辆货车,他坦言,想逃掉“交强险”。去年6月的一天,他接到保险公司业务员的电话,催他赶紧将商业险保了,可以免掉“交强险”,否则7月1日后要追缴“交强险”。但保完商业险后,他得知“交强险”是免不掉的,如果不缴,车子就不能上路。很显然,保险员撒了谎,目的是多拉几张单子。
  还有的保险公司有意模糊概念,给消费者设套子。外地曾有保险公司在理赔时,不按更换的零部件和实际维修费支付,而是大打折扣。一辆奥迪车修复后花了6998元配件费和1900元修理费,但保险公司却只赔付材料费4812元、人工费750元,理由是修理没到保险公司指定单位,而去了4S店。业内人士透露,4S店的配件价格和维修费用相对较高,保险公司往往单方面定损并指定维修点,配件报价也通常来自汽配市场,对消费者利益构成直接损害。
来源:新华报业网

评论版
暂时还没有评论
发表评论
   
哈发hair8.net